SCADA是英文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的简称,即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基本原理,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系统,对场站运行设备进行数据监测和远程控制,通常指工业控制系统,即用于工业、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的计算机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是一项集成了包括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监控网络技术、PLC/RTU技术、工业仪表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多种技术的集成实现其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功能。SCADA系统运行的本质过程可以概括为:将现场运行实况通过传感器进行感受并转换为标准的电信号,再通过数模转换技术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最终通过数据通信技术将信息传输至中心站,完成实时监测;同时中心站可以通过发送数据指令控制执行器实现远程实时控制。
以燃气应用为例,SCADA系统通过通信网络,对天然气管网关键站点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掌握整个管网的生产运行,确保管网压力、流量等参数在正常范围内运行,遇异常情况或参数达到所设定报警限制,系统进行报警,提示操作人员注意,并通过SCADA系统发出控制指令,调控现场设备。
SCADA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燃气、供水、污水处理以及环境监测等各领域。各领域工作职能不同,但基本概念和原理相同:实现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实时远程监视、数据采集、测量、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中心系统能作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适用的各种信息。通过SCADA系统实现对燃气输气管网的全线远程监控,不仅可以实现对控制工艺的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将在确保安全生产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压力管道的破坏形式可分韧性破坏、脆性破坏、腐蚀破坏、疲劳破坏、蠕变破坏以及其他破坏形式。
①韧性破坏:材料经受过高的应力作用,以致超过了其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使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最后发生破断的形式。
②脆性破坏:在低应力的情况下,即在材料的屈服极限之内,没有什么大的塑性变形,而突然发生破裂,这种破坏和脆性材料破坏现象差不多,故称为脆性破坏。脆性破裂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通常都裂成较多的碎片(块)。这种破裂事先很少有前兆,断裂速度极快。
③腐蚀破坏:材料在腐蚀性介质作用下,使厚度减薄或强度降低而产生的损坏。腐蚀一般可分为均匀腐蚀、局部腐蚀、晶间腐蚀和断裂腐蚀四种类型。腐蚀破裂时,通过对断口及金属表面进行微观检查就可以鉴别,必要时通过金相检查更易鉴别。
④疲劳破坏:材料经过长时间或多次的反复载荷作用以后,由于疲劳而在比较低的应力状态下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而突然发生的损坏,称为疲劳破坏。疲劳破裂时,没有产生明显的整体塑性变形,也很少断裂成碎块,仅是一般的撕裂开,突然发生泄漏、损坏而失效。那些在使用上间歇操作较频繁或操作压力大幅度波动的容器才有条件产生。
⑤蠕变破坏:金属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受力的作用,其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在变形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材料会在较低的应力状态下发生破坏,这种破坏叫蠕变破坏。蠕变破裂多发生在高温操作的压力容器上,破裂部位有明显的残余变形,金相组织有明显的变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可能会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加上我国目前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力度的不到位,这一阶段属于安全事故的多发期。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曾导致大范围人群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受到消极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破坏。燃气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问题,作为现代化城市生命线之一的燃气供应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可能直接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既然安全事故、燃气事故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且不可绝对避免,那么当事故发生后如何应急处置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本性质区域内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法》特别强调了应急救援预案。什么是应急救援预案呢?它是指政府或企业为降低突发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对危险源的评价和事故预测结果为依据而预先制订的突发事件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
应急救援预案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以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制订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减少事故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需要,是事故预防和救援的需要,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管理的需要。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管理得以实现必要工具。
燃气突发事件与事故的应急管理也必然要通过燃气应急救援预案来实现。
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的简称,是集电子记事本、便携式电脑和移动通信装置为一体的电子产品,即将个人平常所需的资料数字化,能被广泛传输与利用。狭义的PDA是指电子记事本,其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管理个人信息,如通信录、记事和备忘、日程安排、便笺、计算器、录音和辞典等功能。广义的PDA主要指掌上电脑,当然也包括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小型数字化设备。
目前,PDA可分为电子词典、掌上电脑、手持电脑设备和个人通信助理机四大类。而后两者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已经慢慢融合在一起了。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诸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信互联技术(Wi-Fi,GPRS,3G)、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以及存储技术等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硬件产品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使得PDA或其他个人手持数字终端设备的能力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PDA相对于传统电脑,其优点是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同时又不失功能的强大;但缺点是屏幕过小,且电池续航能力有限(其实,近期大容量电池的出现,对延长PDA连续工作时间有了一定改善)。PDA通常采用触控笔作为输入设备,而存储卡作为外部存储介质;在无线传输方面,大多数PDA具有红外(IrDA)和蓝牙(Blue Tooth)接口,以保证无线传输的便利性;许多PDA还能够具备RFID射频识别功能、Wi-Fi连接以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其便携性介于个人电脑和PDA之间的个人电脑产品有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电脑(UMPC)及平板电脑(PAD)。其实从处于当前的功能来看,PDA与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平板电脑,由于产品功能相互渗透,边界已经比较模糊,相互之间的差别变得很小了。
目前PDA的操作系统平台分别有苹果的Mac OS、Palm OS、微软Windows Mobile(前身为Windows CE)、Symbian OS和Andriod OS。
与标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一样,PDA的各种功能也是靠微处理器来完成的。微处理器就像PDA的大脑,能根据程序指令协调PDA的各种功能。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相比,PDA使用的处理器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虽然速度较慢,但对于在PDA上执行的任务来说已足够了。
PDA没有硬盘,其基础程序如操作系统等都储存在只读存储器(ROM)上,关机后仍能保持完好无损;后来存入的个人数据和程序则存放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而RAM中的信息只在开机时保持。PDA的设计能安全保存RAM中的数据,其原因是即使在关机后PDA还能从电池继续使用少量电能。
功能较弱的PDA,其RAM也往往较小。不过很多应用程序需要较多内存,因此大多数的机器的内存也较多。同时,设备通常需要更多资源,具有更多RAM。为了提供附加内存,许多PDA支持可拆卸闪存媒体扩展卡,便于存储大文件或多媒体内容,如数码照片等。有些PDA使用闪存代替RAM。闪存为非易失存储器,能很好地保存数据和应用程序,即使电池耗尽也不受影响。
管道是管道组成件和支承件组成,是用以输送、分配、混合、分离、排放、计量、控制或制止流体流动的管子、管件、法兰、螺栓连接、垫片、阀门和其他组成件的装配总成。
管道组成件是指用于连接或装配管道的元件。它包括管子、管件、法兰、垫片、紧固件、阀门以及膨胀接头、挠性接头、耐压软管、疏水器、过滤器和分离器等。
管道支承件是指管道安装件和附着件的总称。其中安装件是指将负荷从管子或管道附着件上传递到支承结构或设备上的元件。它包括吊杆、弹簧支吊架、斜拉杆、平衡锤、松紧螺栓、支撑杆、链条、导轨、锚固件、鞍庄、垫板、滚柱、托庄和滑动支架等。附着件是指用焊接、螺栓连接或夹紧等方法附装在管子上的零件,它包括管吊、吊(支)耳、圆环、夹子、吊夹、紧固夹板和裙式管座等。
压力管道的构成并非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它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有差异,所需要的元器件就不同,最简单的就是一段管子,但大致可以分为管子、管件、阀门、连接件、附件、支架等。
·GB 50316—2000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GB 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 3501—2002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L 5031—199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GB 50028—1993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2002年版);
·CJJ 34—1990 城市热力管网设计规范;
·CJJ 28—1989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33—1989 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63—1995 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GB 50251—2003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200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SY 0401—1998 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 D5001—2009 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
·TSG D3001—2009 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规则;
·TSG D7003—2010 长输管道定期检验规则;
·TSG D7004—2010 公用管道定期检验规则;
·DB11/T 796—2011 公用压力管道日常维护与定期检查规范。
我国压力管道主要用于燃油、原油、燃气、蒸汽和工业用危险介质的输送,广泛用于城市发展、能源供应、石油化工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等领域,被称为“城市生命线”。
根据2010年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统计年报结果统计,我国压力管道数量已经达到140.5万km,其中长输管道约11.3万km,集输管道约32.7万km,公用管道23.3万km,工业管道73.2万km。
在我国,由于压力管道安全监察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监察管理力度不够,事故总量较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压力管道事故共136起,其中重大事故5起、严重事故23起,死亡32人,受伤63人。事故主要原因如下:设计安装不合理;管道元件质量不合格;维护操作不当;管道腐蚀泄漏。其中,燃气管道发生泄漏较多,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较大,管道事故多数是由于第三方破坏所导致。
例如,大连石化公司曾有两条石油管道爆炸,数十米高的火焰在空中燃烧了超过15h,损坏的油管导致数千加仑的原油流入附近的港湾和黄海中,原油污染至少430km2的海域,迫使海滩和港口工厂关闭。
又例如,北京通州曾有一条地下燃气管道在道路施工单位在作业时不小心被挖坏,施工方迅速报警并找来了燃气集团人员对损坏部位进行抢修,抢修路段管道处突然起火。
燃气管道工程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安全风险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燃气管道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始,就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系统地考虑管道施工、投产、运行和维护的诸多方面问题,并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风险分析,使之满足管道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设计理念。
目前,我国新建燃气管道已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如采用了新的设计标准、先进的工艺运行控制技术、高强度的管道材质、技术先进与制造优良的输气设备等。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因素和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以及装备技术整体水平的原因,管道的系统性效率及其安全性、可靠性等综合水平还有待提高。
①尽可能降低社会公众、燃气企业员工及环境所受风险。
②研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实效性,必须高于其要求;探讨新理念、新方法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③要评估系统试运投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④要考虑管道的运行安全、成本控制以及维护的便捷性。
⑤要考虑是否便于工程施工、运行操作以及项目运作的灵活性。